尊敬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大家好!爱我国防,青春向上,今天,我们汇聚一起,以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,共同探讨一个永恒的主题——国防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,我深知,国防不仅仅是钢铁长城与导弹卫星的代名词,更是无数英雄用热血与智慧铸就的信仰丰碑。今天,我演讲的题目是《书写国防:追忆,颂歌与立志》。
国防的意义,是国泰民安的基础!国防的根基,是无数英雄用生命书写的忠诚。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,总有一些名字让我们热泪盈眶。
航母英雄张超,一个年仅29岁的飞行员,用生命诠释了“刀尖上的舞者”的使命。2016年,他在驾驶歼-15战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,突发电传故障。生死4.4秒内,他毅然放弃跳伞最佳时机,全力挽救战机,最终壮烈牺牲。张超的最后一刻,仍紧握着操纵杆,试图将战机拉回跑道。他说过:“飞舰载机,是要死人的,但为了国家,我愿意!”同学们,这就是中国军人的血性——宁可牺牲自己,也要守护国之重器!
再看。2020年,在喀喇昆仑高原的加勒万河谷,面对数倍于己的外军挑衅,他张开双臂,以血肉之躯挡在国境线前,高喊:“不想打仗就滚!”最终,他身负重伤,头部被砸出十几厘米的伤口,却依然挺立如松。祁发宝和战友们用生命捍卫的,不仅是领土,更是中国军人的尊严。他们让我们明白:国防的防线,从来不是地图上的一条线,而是军人用脊梁撑起的屏障!
英雄的故事告诉我们:国防不是遥远的词汇,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托举的信仰。国防的强大,不仅需要血性,更需要智慧。如果说军人是用身躯筑起长城,那么科学家就是用智慧锻造利剑。
“氢弹之父”于敏,一个隐姓埋名28年的名字。他没有留学背景,却用一张黑板、一支粉笔,带领团队在荒芜的戈壁滩上算出了中国氢弹的理论模型。他说:“国家需要我,我一定全力以赴。”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,他常常通宵达旦,甚至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办公室。最终,中国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。于敏用一生证明:科学报国,就是最深沉的爱!
今天,我们的航母下海、北斗组网、歼-20翱翔,背后是无数像于敏这样的科学家,用毕生所学为国防铸盾。他们让我们懂得:科技,才是现代国防的核心竞争力!亲爱的同学们,作为大学生,我们或许无法立刻走上战场或实验室,但我们可以用知识武装自己,为未来的国防事业蓄力。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:“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,是因为有人拼命把黑暗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。”而我想说,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,就是成为“挡住黑暗的人”——用科技的力量,让国防的盾牌更坚固!看看张超,他告诉我们:勇气是军人的底色;看看祁发宝,他告诉我们:忠诚是边防的基石;看看于敏,他告诉我们:创新是强军的引擎。
而今天的我们,能够做什么?学好专业知识,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学们,你们未来可能是航母设计师、导弹工程师;其次,我们要锤炼身体素质,磨练意志品质,随时响应国家的召唤;此外,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,让“强国有我”不只是一句口号。
同学们,国防不是别人的事,而是你我的事。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,别忘了,这份安宁的背后,是无数英雄的付出。让我们以张超的勇气、祁发宝的忠诚、于敏的智慧为榜样,!今天的每一份努力,都是未来守护国家的底气。青春向上,强国有我!诗人流河说:“明月绝不辜负星空,珊瑚永远笃信大海!”让我们云帆高挂,在时代的征程中昂首挺胸,大踏步走,努力成长为祖国国防的中坚力量,与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,我的演讲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
(作者:流河2025-05-19发于现代诗歌网)